随着贾琏的奏折送达京城,下一次内阁会议上,承辉帝丢出这份奏折后,李清等人依旧反对专设税务部门,但是对摊丁入亩的重启,李清沉默了,郭衍则表示可以继续试行,潘季驯附和。这事情就这么通过了。
随即,内阁出台了一份文件,重启摊丁入亩,是否要设立专司收税的部门,暂时搁置,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
随后,吏部根据过去的表现,将河南一个省的官员,上至巡抚,下至知县、县尉,全部都换了一遍。河南驻军,将以上的全换。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新上任的官员与当地士绅关系不深,为了个人的前途,也不愿意冒险,摊丁入亩第一步,清田启动!
为了确保推行顺利,张庭恩奏请调通州大营一万人马,以清缴匪患为借口,进驻洛阳、开封。
远在广州的贾琏,得知这一切之后,仿佛看见了河南士绅在瑟瑟发抖,恨的牙根痒痒。
但是怎么说呢,面对国家机器的基石军队,地方上的士绅,哪怕那是地头蛇而是地头龙,也要乖乖的捏着鼻子忍耐。
说实话,贾琏非常感慨,早该这么干了。
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往年闹的最凶的江南省,这次稳如老狗,谁来都不好使,绝对当出头鸟。
嗯,今年是乡试年,这个时间就很微妙。让很多人想起本朝太祖年间发生的一段往事。
什么往事呢?太祖五年的时候,运河税卡收税的比例提高了五个点,金陵、苏州、松江等多地,商人罢市表示抗议,当时官绅表示支持。
太祖是怎么做的呢?也没派兵,直接停了当年江南省的乡试,并且表示,继续罢市没问题,来年会试,江南举人不得参加。
这一闷棍,直接给江南上下干跪下了,罢市,罢个屁。
这算是打在七寸上了,后来皇帝没有再用过这一招,原因自然是阻力太大。毕竟江南读书人是真多,能中进士无一不是卷王。这帮人到了官场,多数发展都很不错,朝廷里头的高官,籍贯江南的占比不小。林如海的祖籍,就是苏州。
得知朝廷依旧选择了河南作为试点,贾琏很是遗憾之余,不免感慨。
无论是皇帝也好,张庭恩也罢,其实都在保护贾琏,不让他卷入其中。
贾琏的事情也很多,除了随时关注之外,心思更多的还是放在南洋事务上。
荷兰人在最后通牒面前,不得不选择了在雅加达谈判。尽管如此,还是能拖就拖,一开始的态度,时间太紧了,就算想全都撤走,三月底之前也来不及。对此,一开始李元的态度还算温和,但底线坚定,绝对不能拖到三月底。
随着圣旨抵达雅加达,看到增设南洋大臣衙门,并任命他为第一任时,李元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上谈判桌,面对荷兰使者的顾左右而言他,李元直接抱走,拍案而起:“那就不要谈了,准备打!”
打死荷兰人都想不到,因为一份圣旨,李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个将南洋作为跳板的李元与一个将南洋作为根基的李元,那能一样么?
经过一夜深思的李元,做好了永远留在南洋的心理准备。
荷兰使者惊恐万分,发现雅加达港口内的舰队,真的在做战争准备时,更是惊慌失措。
相比之下,同时期抵达京城的奥斯曼帝国使团,却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
原因嘛,很简单,贾琏密奏皇帝,从奥斯曼帝国的地缘讲起,四周皆敌的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是帝国在欧陆地缘政治中最佳的盟友。
易卜拉欣先见了李清,进行了友好对话之后,得知伟大的帝国皇帝陛下,愿意接见他们,更是激动的手舞足蹈。
李清骨子里看不起这些蛮夷,但皇帝交代的差事,他倒是很认真的照办了。此前与张庭恩的较量中,对方先下一城,李清处于被动的态势。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所作为,皇帝的支持变得更为重要。
李清对易卜拉欣表示,奥斯曼帝国是个庞大的历史久远的帝国,两国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之分。在这个基础上,大周帝国愿意就双方全方位的合作,展开友好的会谈。
易卜拉欣的到来,给了英法两国公使巨大的影响,他们都很关注两国会谈的结果。这其中法国最为关心,因为地中海国家,对面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北美殖民受挫之后的法国,目光注定要转向北非。
英国这根搅屎棍也很关心,目前北美战局前景灰暗,印度殖民征服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对于俄罗斯的西进,英国暂时没精力去牵扯。更希望奥斯曼帝国能挡住俄罗斯的扩张的野心,最好双方打的筋疲力尽,英国好浑水摸鱼。
此前经历了五次俄土战争,两国之间死仇的关系已经很难改变了。英国人担心两国之间在短期内分出了胜负,这样英国可能不得不提前下场,帮助失败的一方。历史上就是这样,英法联手,在克里米亚给俄罗斯上了一课。
欧洲这些国家,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合约跟废纸没啥区别。
易卜拉欣这一路上大开眼界,见识到了东方大帝国的庞大与富庶,至于强大自不用说,否则英法也不会主动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