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独孤书院(四)

“记得去年奠基时,”孟丘轻声说,“小铃铛问星星是不是书院的灯。现在才明白,每块石板、每卷竹简、每个来听课的人,都是书院的星火。”

孟丘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桃花,花瓣上竟清晰映出明心塔内的景象:

第一层的农事图前,几个农家子弟正对着犁具模型争论;第三层的兵器架旁,南山剿匪的老兵在教学子们辨别毒箭种类。

未时,书院正式开讲。

孟丘站在明心塔下的露天讲堂,望着台下三千学子——有身着襕衫的书生,有穿着短打的匠人,还有裹着头巾的牧民。

孟丘展开新刻的《正气论》修订版,书页间夹着各地学子寄来的心得笺纸,忽然听见身后的道钟又轻轻响了一声,这次的钟声里,竟混着山民的山歌、匠人凿石的叮当声、妇人纺织的机杼声。

“今日第一讲,”他的声音穿过花海,“不讲经义,不讲玄虚,只讲一个‘人’字。”

他指着远处正在给学子演示水车的威瀚,“书院不是神仙的楼阁,是人的学堂。在这里,你可以学如何让稻谷增产,如何让刀剑不折,如何让冤屈得申——但最重要的,是学如何做一个‘人’,一个让天地清明、让百姓心安的人。”

话音刚落,天空中忽然落下无数光雨,每滴光雨都化作一本书籍,飘到学子们手中。

有个渔村来的少年翻开手中的书,惊讶地发现竟是《捕鱼气象经》,上面还有孟丘亲手写的批注:“渔者,亦有浩然正气,在于不涸泽而渔,不趁灾而劫。”

申时,百姓堂迎来第一批访客。

威瀚亲自坐镇,给山民们讲解如何用格物之法改良农具。一位老妇人捧着绣绷进来,怯生生地问:“能不能讲讲,怎么把正气绣进布里?”

孟丘闻言,笑着取过她的绣针,在绷面上绣出一朵桃花,针脚间隐约有青气流转:“正气就像这线,要一针一线缝进日子里,布才结实,心才安稳。”

酉时,夕阳给明心塔镀上一层金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孟丘独自登上塔顶,抚摸着道钟上的道纹,忽然发现钟体内部刻着无数细小的人脸——那是参与铸钟的匠人、山民、学子的面容。

他想起铸钟那日,当最后一勺铜水浇铸时,所有人都往炉中投入了一件信物:有人投了锄头尖,有人投了断发,有人投了启蒙课本。

“原来道钟里,真的装着天下人。”他轻声说。

风起时,道钟轻轻晃动,发出悠长的嗡鸣。

这一次,钟声不再是单音,而是混着千万种声音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