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郁闷的是,调查结果不被认可,或者说,人家根本不在乎真相,就是奔着反对而反对来的。
因为开封知府的死,方颂回京复命时,被承辉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他一开始就该控制开封府的上下官员。走之前再三交代,让他警惕官绅勾结,反对摊丁入亩试点推进,他却没有放在心上。
可以说,事情闹的一地鸡毛,现在还没有彻底平息,只是被短暂的压制下去了。
贾琏完全相信,一旦再次启动试点,依旧会有更猛烈的反扑在等着。
贾琏给承辉帝回了一份密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嗯,语气很含蓄。没有直接说承辉帝因为此前的改革太过顺利,忽略了被压制的反抗力量已经积累的很强大了。
此前的各项改革,触动的仅仅是官员,所以,反抗的力度是有限的。这次的改革,触动的是全天下官绅的利益,反抗自然是全方位的。
贾琏的措辞为【河南包氏案,为陛下变法多年,反弹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
别看贾琏没反对摊丁入亩,实际上他是认为这个变法太过着急了。摊丁入亩与此前的改革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也对选派执行官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应该选有长期基层工作经验,性格坚毅的大臣。没有明着批评宋珂先是着急,出事后惊慌失措的上奏自辩,躲在巡抚衙门“闭门思过”。间接的评价宋珂,没有那个能力。密奏的最后,贾琏建议,后续应精心挑选干员,并加强龙禁尉在河南的力量,掌握更全面的情报,作为对摊丁入亩变法一事的前期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用暴烈的手段镇压的准备。
贾琏也从这个事情里看出了一些内阁权利斗争的端倪,为何李清要大力推荐宋珂呢?为何人选不是林如海和张庭恩决定的呢?他们就算没有推荐人选,难道还没有拦阻的能力?很明显,这个事情是皇帝和李清先商量好后,直接拍板的。这符合皇帝的性格与执政理念。就算对张庭恩和林如海信任有加,也不会允许他们两个在内阁太过强势。
再回头看看宁克被外放的事情,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宁克的事情,承辉帝觉得丢了面子,生出了担心个人威望在内阁受影响的担忧。
反观李清,为了积极表现,坐稳内阁位置并为向上做铺垫,在皇帝的有意放纵下,推荐得意门生宋珂去河南出任巡抚。
贾琏判断,张庭恩是有相忍为谋大局观的,林如海则属于开始收敛锋芒。
总之这个事情很复杂,贾琏没有得到太多的相关信息,只是从邸报和方颂的私信里获取的消息,很难给出一个脉络清晰的判断。贾琏甚至都在怀疑,张庭恩与林如海,都劝过皇帝不要着急,再等一等。承辉帝因为有点飘了,所以等不及了。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很多事情无法在信里说,毕竟落下了文字,很可能就是今后政敌攻击的把柄。林如海和张庭恩的来信也没提这个事情,贾琏也不好主动问。
既然皇帝下了密旨,贾琏只能执行。所以呢,在综合了所有信息,有一个不算模糊的基本判断后,贾琏回密奏的同时,也上了一份公开的奏折。
《奏言复南洋宣慰司事》。
大概意思是,巡抚广东以来,贾琏一直在整备军事,如今南洋舰队初具规模,军队也训练有素,只要陛下和内阁许可,明年就可以发兵南洋,驱逐荷兰、西班牙人在南洋的势力,恢复南洋宣慰司。
在奏折里面,贾琏还提到了殖民者对当地华人的一些残害行动,扬言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