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城应该早年是个聚集商货的集市,外头战乱不断,商旅都跑这儿交换物资。”
韩止乘机朝王烛解释,从路人口中偶尔听到过此地被称望淤集市。
因附近地形低洼,雨季会积水成淤,人们索性在干季来此贸易。
他们踏入主道,就见灰蒙蒙的天空下,尘土飞扬,各色摊贩吆喝逼人。
有人卖草药、盐、野兽皮,还有低价卖自家孩子的?!
韩止眼神一凝,见远处果然有瘦骨嶙峋的农夫,牵着两个面黄肌瘦的小童,大声喊:
“便宜卖了,谁要谁带走!实在养不起了……”
路人对此司空见惯,冷眼路过。
也有人嘲笑几句,问价,最后嫌贵走开。
小童抽泣着躲在父亲身后,根本不懂自己正被当作货物。
韩止心里一片冰凉,想要阻止,可想想又能怎么办?
给钱赎下孩子,自己也无力抚养。
更何况整个乱世中,这种残酷景象简直屡见不鲜。
王烛走到那农夫跟前,停了一息,才道:
“若真无力,就把他们送往邻县义仓,或找当地有闲钱的户帮扶。”
话虽淡,却让农夫一愣:
“谁会帮我?义仓常年空,哪有闲钱?再说官员也只知道搜刮。”
王烛不搭理牢骚,只将一小锭银放在农夫掌中:
“够交两年租税,孩子别卖。”
说完扬长而去。
那农夫如受雷击般呆立原地,复又狂喜,连连磕头,不住高呼:
“谢谢贵人……谢谢……”
农夫抱着两个孩子,连连磕头称谢,才发现那青衫身影已消失在正午的光影里。
若非掌心那冰凉的银锭告诉他那并非幻觉,他几乎以为在绝望边缘撞见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