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后,澳门天庭警察中国分部。
吴戎站在总局门前,穿上了崭新的制服。
这不是天庭特派战斗服,而是中国天庭警察中国分部特招文职队服——浅灰配深蓝,胸前别着“志愿协勤官”徽章。他不是神将,不持兵器,也没有法术。但他以公民身份,通过审核,正式成为天庭警察系统的一员。
“你真的决定了?”赵刚递给他一份文件,“你还有其他选择,比如继续当律师、教授、心理辅导员……”
“我知道。”吴戎系好袖口,神情笃定,“但我哥哥们把这一行名声搞砸了,我要用自己的命,把它洗回来。”
诸葛亮站在天窗前看着他:“你愿自我救赎,我们不拦你。但你要明白,穿上这身衣服,就不再是‘吴戎’,你代表的是天庭在人间的正义尺度。”
“我明白。我的言行,将不再是私人的。”
包拯亲自签署了特招任命书:“你将归属‘社区矫正与社会感化处’,协助调研城市治安问题,兼任司法顾问。虽为文职,但你若选择一线任务,必须接受战斗训练。”
“我愿意。”吴戎坚定回答。
两个月后,澳门石排湾郊区。
黄昏时分,吴戎独自走在巡逻线上。
他并未佩枪,只有一只天庭记录终端——可以随时传输信息、记录案情。他穿梭在市井小巷,与老人打招呼,和小贩闲聊,逐步建立起一张温暖而清晰的“人情网”。
老百姓不怕天兵神将,却信任这位“讲理的吴警官”。
哪吒曾说他“太温和”,张飞也曾说他“看起来不抗揍”,但李云龙拍着他肩膀说:
“你有胆识,不是那种光会说教的家伙。”
赵刚也评价道:“你是我们这行里,难得的理想主义者。”
吴戎笑过,但也知道——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脆弱的。
直到那天,他碰上了真正的“毒瘤”。
当夜,石排湾旧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