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端坐在承运殿中,亲自处置了文官奸细徐明远。
此人确系奸细无误——当皇朝大业如日中天之际,总有些人经不住诱惑,甘愿沦为他人棋子。
雄霸并未急于取徐明远性命,只是那处置手段却算不得光明磊落。
所谓坐实其罪的证据"传讯符",原是雄霸事先命人悄然藏入徐明远怀中的。
一场精心设计的栽赃戏码,就此将那枚碍眼的棋子轻易拔除。
不过,此事亦暴露出皇朝内部隐患。究竟还有多少奸细潜藏其间,无人能断言。
目下皇朝初创不过数十载,这些蛀虫尚未成气候。
然若放任百年,难保不会滋生拉帮结派、贪腐成风之弊。
“攘外必先安内啊。”雄霸指尖叩击着鎏金桌案,眼底掠过一丝冷冽。
如今皇朝文官体系中的文官来源,分为两种。
其一为招募制,大抵类同“举孝贤”之法,以乡邻口碑与士人清名作为择才标尺;
其二则源自独孤书院,凡能跻身朝堂者,皆需历经层层考核筛选。
这两条路径孰优孰劣?即便身为帝王,雄霸亦难断言。
为此,他在皇朝明面上设下“密谍司”,以查察百官言行、缉拿细作;
暗地里更有轩辕殿织就情报天网,如阴影中的利刃时刻悬于权臣头顶。
这般双轨监察虽见成效,却终难根除隐患。
雄霸也曾动过以“奴印”掌控臣下的念头。
然此术需以雄霸自身神魂之力为引,若大面积施用,非但损耗修为,更会干扰他参悟天道的清明心境。
权衡再三,这等饮鸩止渴之法终究被他搁置。
殿外秋风掠过檐角铜铃,雄霸望着案头堆积的密报,忽然想起徐明远怀中那方栽赃的传讯符。
或许在这巍巍皇权之下,永远都有阳光照不到的阴诡角落,而他能做的,唯有在明暗之间不断织补那张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