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一:军功分田令,昨夜随军之民夫皆可在其乡野获得十亩良田,伍长二十亩,什长四十亩,营官八十亩,今后立下军功,每计一功加十亩,集体军功全部加田,个人勇武另加田。
其二:三年免税令,吴国治下农夫三年免征赋税,轻徭薄役,三年后,农夫赋税永不超十分之一,徭役永不超越国一半。当然这赋和税是分开的,合起来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总比原来官吏和贵人一起收十之八九要好太多。
其三:乃开科取士之令也。吴公设立文经、策论、军略、明算、医药、农耕、工器、历史、杂学凡九科,于吴国之官职遴选,秉持唯才是举之原则,全然不问出身门第,皆须分科参与考试。其考试之法,采用糊名以判卷,如此方能公正区分优劣高下。待名次既定之后,方始揭开考生姓名。名次居前者,授予高职显位;名次居中者,委以中低之官职;名次靠后者,则不予录用。凡为官者,每三年一比政绩,其评比之依据,俱为职责所系之政务,其余诸事皆不相干。政绩卓异者予以升迁,中等者平级调任,下等者则贬谪官职。
。
其四:军功赐爵令,军中将校之官,以功勋大小,册封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德者为贵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者,夺爵降等。杜绝残暴贵族,另立道德新贵。
随后,吴公派人在军营、民夫营中大声宣读,更派遣内力高强之人在城内高声诵读。此等举措,仿若巨石入水,震惊天下。
未等城内老贵族有新反应。
清灵差人精心铸造黄铜官印,同时打造刻有阿拉伯数字的铜烙铁。
于竹片之上,指导数百人以烙印阿拉伯数字序号替代书写名姓,只因书写名姓过于耗时。让吴军军卒、民夫、山民按照家乡编号分发,众人再自行选取自身的编号数字,后续将逐步完善登记造册事宜。
吴国随军官员每计一功,便会在竹片上用铜烙铁烙下一个小五角星,且于官府书册之上加盖一次官印,以此作为分田的凭证。
已经成为营官的二牛生性憨直,因惧怕竹片遗失,竟哭闹着恳请官员在自己身上用烧红的烙铁烙印数字编号。
幸得巡视的清灵察觉,遂派人仔细探问民夫意见。回报称民夫多不识字,竹片又极易丢失或遭盗窃,众人虽对分田一事欣喜不已,然而仍心存疑虑。
清灵沉思良久,正值天气转暖之际,下令全军沐浴。刹那间,运河之水变得浑浊,甚至有鱼被呛翻,众人得以加餐。
随后,清灵调集消毒药液,并派人调和刺青颜料。采用青铜制作了一批阿拉伯数字刺青针头,以及诸多刻有 “吴” 字的刺青针头,仿若活字印刷般组合运用,一排排针头紧密排列浇筑成型,呈现出拇指大小的数字模样,针头并不长,仅能刺入真皮层。
清灵下令于军卒、民夫、山民的胸膛刺下 “吴” 字并附带十位数编号,前三位数字代表家乡编号,后几位数字则依家乡在此地的众人自行按顺序编排。
众人于是依次排队刺字:先是消毒,接着涂抹颜料,盖上刺青针头数字,军卒与民夫虽疼得龇牙咧嘴,却仍面带傻笑。刺字完毕再度消毒,领取一颗大蒜后离去,且被叮嘱可常用大蒜汁液涂抹伤口,一时间全营弥漫着大蒜气味。
众人身上刺青唯有编号,手中竹片则兼具编号与五角星,二者相互对照即为凭证。即便竹片不慎遗失,也可寻随军文吏官员查看书册记录,身上刺青编号同样具备凭证效力。
此般安排堪称完美,众人皆觉如此一来,那田地便真正归属于己,再无人能够巧取豪夺。吴昊与清灵亦感满意,众人身上刺有 “吴” 字,便意味着至死皆为吴家之人,自是忠心耿耿。
继而发动民夫营与山民营,持续挖掘壕沟,将通州城牢牢围困。
吴公宣称仅围城而不攻城,以免众人枉送性命。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民夫们深感跟对了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