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量带来的坏处不少,但好处也有很多。
就比如这个鱼雷,这样一艘潜艇甚至具备摧毁一个海上强国全部海军的能力。
AI:“扫描完成,未发现目标。”
“再找。再吊几台探测器下去。”
AI:“正在执行。”
那些探测器可一点不便宜。
要放在蓝星上,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再加上逆天的搜索能力,一台探测器卖出一艘航空母舰的价格都很正常。
"量子纠缠读数稳定在10^-15级别。"
操作员认真地汇报着数据,他面前的环形操作台上悬浮着十二层光谱分析图。舷窗外的海浪拍打在航母侧舷,二十二万吨的舰体甚至没有发生一度倾斜。
中校注视着纳米绳索在海面织成的银色蛛网。这些直径仅3厘米的碳炔纤维从九艘战舰两侧垂下,这些玩意甚至能够把一艘十万吨级别的航空母舰吊起来。
不过,现在它们正拽着二十四台磁流体探测器,在八百米深的海床上犁出放射状沟壑。
"第12次全频段扫描完成,未发现克莱因瓶曲率。"
现在,舰队正在以两节的航速慢悠悠地移动着。如果把航速拉50节,整个舰队几分钟就跑出原定的探测范围了。
东国"泰山"号舰长揉了揉眼睛眼睛,打了个哈欠。那边UEG第88舰队到底在搞些什么玩意,他们这边的对空对海探测都受到了轻微的影响。
新型X波段雷达的穿透成像显示,那些银丝正在海水中构建出诡异的拓扑结构。
"他们到底在搞什么东西?"
他转头看向战术参谋,后者只是一摊手:"我也不知道。目前我们的技术和他们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没有给我们解释,我们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明白他们在干什么。"
“靠……”
此时第88舰队的主控舱内,三十六面全息屏正在快速刷新着数据洪流。这天量的数据人眼是看不过来的,只能靠人工智能辅助捕捉其中有效且有用处的数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第七组探测器抵达海沟边缘时,中校突然大喊一声:"停!回放西经143.26度的声纹图谱!"
操作员迅速调出三维声纳云图。在看似平静的等深线下方,一组频率在88.8HZ的驻波正在形成。这串数字让所有人脸上一喜——正是三个月一台小型探测器莫名其妙自毁前发送的最后一组探测参数。
“牛逼啊,这都能看到。”操作员小声嘟囔了一句,他刚刚可没看到人工智能提醒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