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还有一个问题,张庭恩也许是忽略了,或许是故意不说。那就是即便推行了摊丁入亩,而没有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基层的士绅依旧有的是办法转移支付,让底层的百姓承担更多。当然了,不是说变法没必要,反正变不变都差不多,继续摆烂就是了。

变法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贾琏看来,摊丁入亩的必要性很大,因为这个政策至少能在十年内提高朝廷统治的稳定性。

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政策想到对策,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PS:说一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名词,提留款。)

综上所述,贾琏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很清晰了,皇帝集权时代的对内文治,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大,但是对外扩张就不一样了,见效快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说句难听一点的,就算有外敌入侵,向外扩张还能增加防御纵深呢。

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如果整个南海都是中原王朝的内海,中亚也在疆域范围内,哪还用担心资源短板呢?

与其对内顶着巨大的压力变法,真不如加大对外扩张的力度。

都说汉以强亡,首先你得强啊,不强的话像宋朝,谁都能骑在头上拉屎。网络上总有人说宋朝如何美好,去查查官方统计的民间造反次数啊。

宋朝的文治,真的有网上一些人吹的那么好么?

文治不行,武功不行,就剩下一个文人行了。就算是文人,你也要科举成功啊。科举不成,就是一个普通小民。然后给赵佶叫花石纲。

贾琏知道没法说动张庭恩,因为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只能是旁敲侧击的提醒,希望他不要对抗皇帝的意志,走上方白衣和孔照的老路。

诚然,这两位更多的是为天下士绅谋利益,而张庭恩是真的希望能减轻底层的负担。

“恩师,您要看到,自帝国开启新一轮的扩张以来,人口大量向外迁徙带来的变化。缺少佃户,地主自然会善待佃户,否则没人种地了。远的不说,这几年直隶人口大量出关,民间佃户的待遇眼见的向好,还有大量山东的移民渡海东去后,地主与佃户的矛盾不再激烈,整体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朝廷拦着,东平王还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出关,现在他还要从朝鲜和日本买人去北方开拓土地。间接的增加的与这两个藩属的贸易额。”

贾琏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张庭恩沉默良久道:“总归不能治本!”

贾琏听的也有点火了:“若要治本,那便杀尽天下的地主,把土地分给所有百姓。恩师能做到么?做不到就不要提治本,有这个精力,还不如想想如何整顿吏治,严惩官员贪腐。重点是打击那些与士绅狼狈为奸,巧立名目刮地皮的官员。”

张庭恩听了再次良久的沉默,最终叹息一声:“你都没啥好法子,看来确实没有治本之道。”

贾琏很想说我有办法的,但还是没说,人,不能也不该革自己的命。无耻就无耻吧,双标就双标了,我就这样了。

“学生哪来那么大的本事,恩师高看了。”

离开张家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贾琏没有留下来吃饭的原因很简单,察觉到了张庭恩其实也想妥协,只是没有坚定信心。

两人的交流之后,张庭恩已经做了决定,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顺从皇帝的意志,而不是从财政的角度出发,建议削弱对外扩张的投入。

嗯,此前张庭恩与皇帝之间有没有过争执,这一点贾琏并不知道,因为没有信息标明。

希望皇帝不会因为河南的失败,放弃摊丁入亩的政策。如果是这样,那孙化贞的案子,自己出大力气的结果,无非是为了朝廷的威严和体面。

回到家里,贾琏总算是看见了香菱,这丫头看着憔悴多了,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趁着没别人在,贾琏很是腻歪了一番,香菱眼神凌乱,意识模糊,正要成好事时,外面传来说话王熙凤的声音。